党建工作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 《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发布时间:2022-08-01 浏览次数:1053

   8月1日出版的第15期《求是》杂志将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文章强调,人民军队的历史辉煌,是鲜血生命铸就的,永远值得我们铭记。人民军队的历史经验,是艰辛探索得来的,永远需要我们弘扬。人民军队的历史发展,是忠诚担当推动的,永远激励我们向前。中华民族走出苦难、中国人民实现解放,有赖于一支英雄的人民军队;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人民实现更加美好生活,必须加快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文章指出,1927年8月1日,南昌城头一声枪响,拉开了我们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大幕。自那时起,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就英勇投身为中国人民求解放、求幸福,为中华民族谋独立、谋复兴的历史洪流,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了一起。90年来,人民军队历经硝烟战火,一路披荆斩棘,付出巨大牺牲,取得一个又一个辉煌胜利,为党和人民建立了伟大的历史功勋。  

  文章指出,在长期实践中,人民军队在党的旗帜下前进,形成了一整套建军治军原则,发展了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培育了特有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人民军队从胜利走向胜利,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力量,彰显了理想信念的伟大力量,彰显了改革创新的伟大力量,彰显了战斗精神的伟大力量,彰显了革命纪律的伟大力量,彰显了军民团结的伟大力量。历史告诉我们,党指挥枪是保持人民军队本质和宗旨的根本保障,这是我们党在血与火的斗争中得出的颠扑不破的真理;崇高理想信念是人民军队勇往直前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与时俱进,是人民军队不断发展的康庄大道;战争不仅是物质的较量,更是精神的比拼;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有了民心所向、民意所归、民力所聚,人民军队就能无往而不胜、无敌于天下。

  文章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提出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这一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与时俱进创新军事战略指导,制定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人民军队实现了政治生态重塑、组织形态重塑、力量体系重塑、作风形象重塑,人民军队重整行装再出发,在中国特色强军之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推进强军事业,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确保人民军队永远跟党走;必须坚持和发展党的军事指导理论,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和当代中国军事实践发展新境界;必须始终聚焦备战打仗,锻造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精兵劲旅;必须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全面提高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水平;必须深入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构建军民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做人民信赖、人民拥护、人民热爱的子弟兵。

  文章指出,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中国军队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中国军队将一如既往开展国际军事交流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安全挑战,积极履行同中国国际地位相称的责任和义务,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贡献力量。


力合科创

友情链接

  • 深圳市人民政府
  • 清华大学
  • 深圳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
  • 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
  •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
  • 深圳市通产丽星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 力合企业会公众号

    通产丽星公众号

    力合科创公众号

    版权所有© 深圳市力合科创股份有限公司  备案号:粤ICP备05062082号 粤ICP备2021027412号  粤公网安备 44030702004173号         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清华信息港科研楼10楼   
      6月12日,《光明日报》发布了题为《一座城市的“智变”进行时——广东深圳加速提升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能级》的报道。文章以深圳市迈特芯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乐谱兰斯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为案例,报道了深圳市南山区以“产学研协同”为核心竞争力,通过西丽湖国际科教城概念验证平台、“模力营”AI生态社区等抓手,打通科研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系统性实践。以下为报道原文:  近日,在深圳某国际头部晶圆厂的无尘车间内,机器人“兵团”正以毫米级精度搬运晶圆盒——只见机械臂精准地抓取、搬运薄如蝉翼的材料,移动对接误差控制在2毫米内。与此同时,深圳福田区政务大厅里,70名“AI数智员工”悄然上岗,在240个政务场景中掀起“效率风暴”。  这座城市的“AI脉搏”正以前所未有的强度跳动。2024年,深圳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3600亿元,汇聚企业超2800家,从水下机器人征服复杂海域,到全球首个区域级气象大模型“智霁”精准捕捉3公里内风雨变化——在深圳,技术突破的浪潮正转化为实景应用的惊雷。  在这座以创新而立的城市,求新的步伐清晰而坚定:以政策红利牵引,协同技术创新所需的要素,政策、技术、应用、生态协同推进,培育最适合AI生长的土壤,让人工智能落地生根。……“光有论文可不行” 推动科研成果落地应用  在深圳南山区,“机器人谷”和“机器人湾”一南一北,遥相呼应。2024年区内汇聚了200余家优质机器人企业,全区机器人全产业链产值突破400亿元,机器人产业增加值约占深圳全市总量的三成。亮眼数据的背后,是南山区以“产学研协同”为核心竞争力,打通科研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系统性实践。  “让大模型‘跑’在手机上,光有论文可不行!”深圳市迈特芯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余浩指着实验室里自主巡检的机器狗说。这家攻克大模型本地化难题,走在大语言、大视觉模型前列的芯片企业,最初来源于南科大微电子学院申报的团队项目,依托高校资源和平台孵化实现创业。随着高校注资支持、开放芯片设计平台,本科生、博士生直接参与技术和产品的开发……科研团队产出优秀文章与成果,产业端将其转变为原型产出的实用价值。这种“人才共育”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得到了来自高校、合作方、公司等多方认可,形成商业价值并能够反哺高校。  从工厂难题直击实验室痛点,企业与高校双向奔赴。“人工智能有技术门槛,在传统产业做应用必须有精准度,我们要在高校科研成果基础上,结合产业实际应用场景去做迭代创新。”深圳市乐谱兰斯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谭程明认为,高校的技术参与对加速企业商业化、市场化具有重要作用,而推动产品实际应用与产业化落地的过程,也让科研成果真正具有使用价值。  在问及产学研融合的必要性时,谭程明说,“如果连工厂都没去过,图纸上的算法再好,还是很难真正理解生产线‘卡脖子’的问题!”  这家由‌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科技成果转化而来的高新技术企业,将教授和学生直接带到一线,瞄准制造业前端,研发了AI专有模型,融入工业零部件制造的多个环节;面向全球零部件定制需求,推动了传统制造向在线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变,由粗放型制造向柔性生产转变。  如今在深圳,良好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生态体系,正在为企业提供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全方位的支持和服务。高校教授带着学生走进工厂车间,亲历从原材料到成品的全流程。产学研紧密相融,科研不再止步于论文,实验室的技术快速转化为工业级解决方案。“对整个产业而言,只有企业与院校双方力量联动,才能更快推动产品创新与产业升级的新变革。”谭程明感慨。  从专项基金“金融破冰”到平台打通“转化断点”,南山区打造“一南一北”成果转化格局。北部以科教城为核心,打造成果转化高地。组建西丽湖国际科教城概念验证平台,设立基金,完成企业的“金融破冰”,支持早期科技项目跨越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湾区首个大模型领域垂直孵化器“模力营”AI生态社区也落地科教城,提供两年免租等鼓励政策。西丽湖科教城的玻璃幕墙折射出湾区“AI成果转化高地”的雄心,实验室与车间边界消融,更多优秀企业的涌现与崛起,恰是深圳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生动注脚。  (以上报道有删减)  转载自光明日报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