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员企业

力合科创(佛山)科技园

发布时间:2021-05-28 浏览次数:2084

力合科创(佛山)科技园是佛山高新区核心区国际化科创平台,是佛山高新区科创小镇启动区,是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在佛山精心打造的国际化科技创新园区,力合科创在佛山建立的国际化科技创新孵化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科技园依200亩水库环湖而建,坐享南海大学城人文环境与生态环境,占地面积270亩,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

佛山1.jpg

力合科创(佛山)科技园积极贯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逐步在佛山建立起与当地产业紧密结合的产学研资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孵化服务体系,形成了创新载体、创新平台、产业孵化、科技投资、创新培训、国际合作等业务板块齐头并进、深度融合的良好发展格局。围绕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向,科技园聚集了一批新材料、高端装备、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等国家重点支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目前,科技园在孵企业300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30家,引进和培育了省、市、区创新创业团队项目30多个,其中包括“广东省珠江人才”团队项目2个,均在科技园实现产业化。科技园不断提升研发平台工程化研究开发能力,共建、引进及孵化13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带动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



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 

为企业全生命周期保驾护航


力合科创(佛山)科技园以打造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产、学、研、资协同创新驱动的国际化创新科技园区为目标,以科技创新服务为主业,聚集创新链上的载体、资金、技术、人才四大要素,致力于打造佛山创新创业高地和新兴产业集聚地,服务于科技成果转化。

佛山2.jpg

科技园以“构建创新载体、培育产业集群、创新体制机制、集聚领军人才”为抓手,在佛山建立起与本地产业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孵化体系,构建了“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跨境加速+产业园”一体化全链条孵化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服务,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


科技投资+国际合作

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落地


为持续引进和投资孵化科技创新人才和项目,科技园发起设立了创业投资基金等4个风险投资机构,以战略投资+全要素科技创新服务为纽带,满足企业成长对资金及科技创新孵化服务的需求,推动科技成果在佛山实现产业化落地,并帮助佛山制造业在全球寻找创新技术、投资项目、实现新一轮的产业转型升级。投资孵化的海内外创新创业项目30多个,涵盖新能源、新材料、环保、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依托力合科创设立的7大海外中心,力合科创(佛山)科技园以资本为纽带,进行国际创新合作、国际孵化、跨境加速、海外创新人才引进等,并定期在佛山发布国际创新合作项目资讯、举办国际技术项目对接活动。科技园目前已经协助佛山高新区在英国牛津、北美建立商务联络处,协助南海区在日本东京建立商务联络处。


高端科创平台集聚

推动区域协同创新发展


科技园设立并聚集了包括了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力合智能制造研究中心、中囯工程院院士工作站、佛山中国发明成果转化研究院、广东国防科技工业技术成果产业化应用推广中心、深圳创新设计研究院佛山中心、佛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创新中心、中科院苏州纳米所广东(佛山)研究院、瀚海(佛山)国际创新中心、佛山桃园先进制造研究院等一批创新平台,并逐渐形成引领带动效应,成为引领佛山创新发展的高地。

力合科创(佛山)科技园正与佛山国家高新区在核心区域联合打造省级特色小镇——佛山高新区科创小镇,通过全力夯实科技创新平台、大力培育科技创新主体、积极推进区域协同创新,科创小镇同时与高新区创新灯塔社区联合发展,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生态,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枢纽和高端科技创新社区,助力佛山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升级,全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动力引擎,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资质荣誉

国家级孵化器+国家级众创空间


力合科创(佛山)科技园的科技服务体系获得了国家级孵化器、国家级众创空间、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库项目,获国家发改委双创专项支持、科技部特色载体推动中小企双创升级专项支持项目、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特等奖获奖成员单位、囯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广东省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粤港澳优秀孵化器特奖、佛山市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佛山市高校科技成果中试平台、佛山市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基地、第三届中国孵化器TOP评选“金蛋奖”、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评价优秀(A级)、广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基地、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佛山力合)科技服务站等等资质荣誉。


力合科创

友情链接

  • 深圳市人民政府
  • 清华大学
  • 深圳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
  • 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
  •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
  • 深圳市通产丽星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 力合企业会公众号

    通产丽星公众号

    力合科创公众号

    版权所有© 深圳市力合科创股份有限公司  备案号:粤ICP备05062082号 粤ICP备2021027412号  粤公网安备 44030702004173号         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清华信息港科研楼7楼   
          私募大佬单伟建的太盟集团2.5亿美元入主陕西必康制药的余音还没有散去,3月19日,另一家医疗健康领域的企业——长沙三诺生物传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三诺生物”)又成功实现了在创业板的上市募资,而在三诺生物成功上市的背后,同样隐现着长沙科投以及长沙益和两家私募投资的身影。据有关资料统计,中国70%以上的已上市医药企业得到过VC/PE直接或间接的支持。而事实上,这一比例可能还要高的多,私募正在逐渐成为国内医疗健康领域资金的主要提供者和重要的参与者。 医药私募崛起        3月8日,江西博雅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博雅生物”)在深交所创业板成功上市,发行价25元,对应市盈率为31.25倍。与其它上市的医药企业不同,博雅生物的大股东是一家私募投资公司。据该公司招股说明书的资料显示:高特佳集团通过深圳高特佳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深圳融华投资有限公司以及高特佳汇富投资合伙三家机构总共持有博雅生物上市前61.7%的股权。       事实上,博雅生物只是私募投资基金入主医药企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随着医药健康产业投资机会的显现,越来越多的资金开始以私募基金的形式进入这一领域。        2月中旬,北京惠旭金石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旗下惠旭财富医疗卫生基金募集成功,首期募集20亿元人民币。3月,中山富汇股权投资基金成立,该基金总规模4亿元,主要负责对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领域进行投资。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2月份,中外创业投资暨私募股权投资机构新募集基金数共计11支,其中,人民币基金共计9支,募集资金为28.63亿美元,而以医疗健康产业为主要投向的基金便有2支,总募集资金金额超过3.38亿美元。显然,外部资金向医疗健康行业的流动正在加速。        除了纯粹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青睐医药产业外,一些医药企业也按捺不住利润诱惑,开始涉足医药投资领域。        据初略统计,近两年,先是国外制药巨头礼来公司在上海设立了礼来亚洲风险投资基金,斥资数亿美元投资中国处于研发期和成长期的医药、医疗器械、诊断、医疗服务公司。随后国内大型的医药企业也纷纷跟进,成立属于自己的医药投资基金。据悉,目前天津的天士力集团已成立了华金国际医药医疗基金,主要负责对国内的医药产业进行投资,该基金的管理规模设为50亿元人民币。2012年2月1日,广药集团旗下广州医药研究总院启动了“大南药”创新基金,首期投入1亿元人民币,用以推进广药集团大项目、大品种的研发。        据相关资料显示,目前针对国内医药健康产业中涉及研发、制造、流通等各个环节的私募基金已经基本布局完毕,医药私募正在崛起。 竞争加剧        2月27日,陕西必康制药对外宣布,太盟投资集团(PAG)已于日前完成对必康制药控股有限公司(下称“必康控股”)总计2.5亿美元(约16亿人民币)的投资,从而成为必康制药最大的投资人,业内人士称,这有望成为2012年最大的一宗医药投资案。        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2月份,中国创业投资暨私募股权投资市场共发生投资案例29起,其中披露金额的25起投资案例,涉及金额约6.05亿美元,平均每起案例涉资约2419.00万美元。从行业来看,互联网行业共有9起投资事件,排在榜首,生物技术/医疗健康行业发生4起,排在第二位。从平均投资金额来看,由于太盟投资集团完成对必康制药总计2.5亿美元的投资,这使得生物技术/医疗健康行业平均涉资6871.00万美元,处于领先位置。         在太盟投资高筹码入主必康制药的背后,实际上隐现着目前国内医药私募领域对投资标的疯狂追逐。据悉,此前必康制药曾先后得到光大控股、建银国际、红杉资本、新加坡大华、美国SIG等国际资本的投资,累计金额达1.4亿美元。        作为拟上市的潜在资源,私募对于非上市医药公司的争夺正在加剧。2012年3月1日向美国证交会提交上市申请的上海新生源医药集团,便曾在2008年引发国内两大私募巨头凯雷亚洲与红杉中国对簿公堂,凯雷亚洲一度在香港高院向红杉中国基金执行合伙人沈南鹏索赔2062亿美元。而在医药投资领域颇有建树的九鼎投资,因其“夺标”手法凶悍,更是被打上了PE公敌的标签。         与医药私募领域竞争激烈如影随行的,便是目前医药标的投资的PE值被越捧越高。        “目前二是市场上的医药股平均是20多倍的PE,而在私募领域至少是这个值的1.5倍”一位私募界人士表示。         医药私募领域的高PE也引起了一些业内人士的担忧。“一个好的行业,它不一定是一个好的投资,一个好的公司也不一定是一个好的股票。关键是你以什么价格进入。”对此,摩根大通龚方雄曾警告说。 医疗服务受青睐         当然,并不是所以的医药企业都受到投资者的追捧,在生物医药领域的私募投资逐渐成为明日黄花之后,与医疗服务相关的企业正在成为私募们的新宠。         近日,由IDG和Accel Partners共同发起成立的IDG-Accell以700万美元收购爱威白亚洲(Glam Smile Asia)共计31.4%股权。据统计,自2009年以来,国内的医疗服务领域共有24家企业获得融资,累计金额超过14.81亿元,其中爱尔眼科、迪安诊断已登陆创业板,金卫医疗已登陆港股市场。受到新医改以及老龄化社会下医疗服务需求加大的影响,国内私募界对医疗服务领域的投资热度不减。         据莫尼塔投资数据显示,在发达国家,医疗服务通常占卫生总费用的绝大部分。美国超过2.3万亿美元的卫生费用中,仅医院服务产业便超过7000亿美元,占比为32.9%,医生服务和家庭医疗服务则分别占比22.7%和3%。相比之下,国内专科和高端医疗服务领域所占的比重还很小。         有投资界人士认为,公立医院改革的启动和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医疗服务领域,将带来产业革命性的变革,民营资本进入医疗服务行业的天花板正逐步打开,口腔专科、眼科专科、妇产科、儿科等专科医疗值得资本市场高度关注。